《匠人魂》記憶台灣鑼王 一鳴鑼聲三代響!!!

(記者張金源/宜蘭報導)為紀錄台灣百工百業生態、文化創意工作,文化總會訪尋隱身巷弄角落的在地職人,在傳統技藝與創新技藝領域中尋找文創職人,並自 2017 年 8 月起推出《匠人魂》系列影片,串聯不同的「匠人魂」,形成台灣精神的底蘊,佳評如潮! 文總為了與在地連結,此次發布《匠人魂》#09手打銅鑼篇,宜蘭林午鐵工廠傳承手工製鑼逾一甲子 ,並特別於今(27)日在宜蘭縣政府舉辦影片發布記者會。

今天記者會由文總副會長江春男、秘書長林錦昌、副秘書長李厚慶親自出席,邀請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林午鐵工廠製鑼師林烈旗、林午鐵工廠第三代製鑼師林浩賢一同搶先觀賞影片。不僅共同敲響銅鑼,文總更送上一面特製、手工刺繡的「匠人魂錦旗」,向「林午鐵工廠」傳承三代近70年的匠人精神致敬,期盼林午鐵工廠的製鑼技藝能薪火相傳。

文化總會「匠人魂」系列影片是拍攝5-7分鐘紀錄短片,串聯不同匠人一生懸命的精神,先後發布了「北港哨角篇」、「佳樂水衝浪篇」、「國慶街舞篇」、「大稻埕旗袍篇」、「電影擬音篇」、「後龍石滬篇」、「彰化製鼓篇」、「澎湖古厝模型篇」八支影片,皆獲得各界關注,網路上點閱率近35萬。今推出《匠人魂》系列影片#09「手打銅鑼篇」,取名「一鳴鑼聲三代響」,內容介紹宜蘭林午鐵工廠,從日治時期由林午師傅與其兄弟三人共同創立,一路傳承至第二代:林烈旗師傅三兄弟,與第三代: 林浩賢(林烈旗的長子),三代近70年皆堅持手打銅鑼,以筋肉氣血之軀,將氣力灌注銅片之上,賦予其精巧的音高差異,將生冷的金屬轉化為手工藝術,成為宜蘭重要的民俗工藝傳承者。

「林午鐵工廠」前身是軍方指定維修廠,以修兵器、製作耕耘機、車床等工具為主,因緣際會之下,林午師傅的好功夫,連客戶壞了的銅鑼都能修,「林午鐵工廠」的鑼聲從此響起。林午師傅過世後,由林烈輝3兄弟掌店,並逐步將製鑼工藝傳承給第三代。現今在台灣,逾八成北管、陣頭用的鑼、鈸都出自林午鐵工廠,許多國內著名表演團體,使用的銅鑼也紛紛指定由林午鐵工廠來造,甚至曾接過西藏、印度,遠至阿拉伯的外國訂單。除此之外,林家更發現了突破銅鑼的音障訣竅,從此製作的銅鑼面積越來越大,屢屢刷新大鑼的直徑面積紀錄,民國81年,林家曾為鹿港天后宮打造直徑230公分,重400公斤的大銅鑼,更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如今,林午鐵工廠持續開發有特色的銅鑼與文創商品,期盼讓「林午銅鑼」的招牌如響鑼一般傳遞下去。

多雨的蘭陽平原,飄蕩著氤氳溫軟的氣息,柔軟的山海盛迎太平洋的曙光,熱鬧的宜蘭市區,在人車行走的小鎮喧囂裡,有著時高時低、綿延不絕的鑼音,溫柔應和著街道上遊人如織的身影。

位於宜蘭市區的林午鐵工廠,於民國38年,由林烈輝的父親林午和伯父、叔叔三人共同創立,一開始以製作耕耘機、車床等工具為主。76年,林烈輝跟父親、弟弟們一起完成北港媽祖廟訂製當時台灣最大的六尺銅鑼,展開林午鐵工廠製作銅鑼的開端。之後陸續創下紀錄,挑戰鑼聲音域與量體延展的可能性,在工廠中漫步一圈,舉目所見,滿是林午鐵工廠數不清的匾額。

林午鐵工廠在60年代突破音質障礙,以優質進口銅片替換鐵片,透過繁複的製鑼工序,一敲一擊鎚製出台灣本土銅鑼穩沉悠揚的音質。經嚴密敲打的銅片,密度提高,音色渾厚,每一面鑼都得經歷四、五千下的鍛槌,才能進到調音階段。唯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自敲鑼的聲響中,憑藉經驗技巧,在絕對音感的拿捏之際,找到最完美的聲情演繹。

林午鐵工廠的第二代師傅:林烈旗師傅三兄弟承襲林午師傅手藝,以筋肉氣血之軀,將氣力灌注銅片之上,賦予其精巧的音高差異,將生冷的金屬轉化為手工藝術。「要花全身力氣使勁打,腰酸背痛,但是現在做這些創意作品很有趣。」林師傅這樣分享著。甚至曾接過西藏、印度,遠至阿拉伯的外國訂單,還有印度人請他們做的銅鑼還要求刻上古印度文。在鑼心、鑼面和鑼邊用鐵鎚敲打出手工藝術的痕跡而成裝飾花紋,更是不斷嘗試修正後,才能有如此呈現。林烈旗的長子林浩賢研究所畢業後,亦接棒為第三代傳人,傳承家族使命,投身進入銅鑼製作中,為宜蘭當地的文化資產,開啟新一頁序曲。

自招牌到打擊樂器,從台灣到世界各國,林午鐵工廠所製的作品不斷超越自我,登上世界舞台。林午鐵工廠除了不斷挑戰自己製作越來越大的銅鑼以外,也與其他藝術家合作,讓製鑼的職人精神,穿越時間的限制,打破地域的疆界,透過聲聲如浪的鑼聲,向世界展演遞進。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