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鋤一箕修水圳 雙連埤古水圳修復工作假期 咱們明年見!
(記者邱玉君/員山報導)雙連埤古水圳過去扮演著地方用水及濕地重要水源,但因取水設施、渠道年久失修使得古水圳乾涸,亦使原耕作水田變成旱作,慣行農法盛行致使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改變,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為調整農業生產行為也兼顧生態環境,推動雙連埤地區的里山倡議,為在地重新引入希望之水,期望透過傳統技術,發展友善耕作,營造多元溼地環境,所以推出「雙連埤古水圳修復工作假期」。
連著幾場雙連埤古水圳修繕順利落幕,伴著宜蘭連續兩個多月的降雨,參與古水圳修復工作的學員熱情不減,有多位學員熱情多梯次參與,儼然為古水圳修復埋下希望種子,也讓耆老們留下滿滿的欽佩與認同,更對於建置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振興山村、地方再生的投入豎起大拇指喊讚!
荒廢三十多年的水圳沿線,雖還有部分水圳渠型基礎尚在,但不乏多處崩塌破壞,小則有落石堆積;大則有滑坡讓水圳塌陷,作為「人徑」,全然沒有問題;但要做為「水路」則需要花費較大的功夫,更別說水圳的沿線,已成為野生動物大量通行、覓食的「獸徑」,在考量兼顧生態保育、修復古法傳承,盡可能縮小施作規模、啟用自然素材,以「修舊如舊」作為修復古水圳的宗旨。
4梯次的古水圳修復工作假期中,大夥協力修復了近500公尺的水圳,除了把渠型基礎尚在的渠段修整,恢復通水斷面,輔以江某製作的「舂器(tsing-khì)」夯實圳底、圳壁,形成天然不透水層;面對上邊坡崩塌的渠段,以人力削坡挖方、堆疊砌石駁坎保護坡腳;圳頂及下邊坡崩塌則以友善自然的「台灣桫欏植生格框擋土牆」的方式重建回來,只待後續台灣桫欏萌芽生長,鞏固邊坡。「適地適性」修復工法智識,是雙連埤地區百年來淬煉流傳,「慢慢來比較快」。
修復古水圳是雙連埤「里山倡議」推動的第一步,凝聚共同記憶,傳承在地智識,再引入希望之水,優化雙連埤整體環境品質,探求未來在地居民與自然環境永續發展的生活模式,由「古」水圳的「新」修復,希望串起的還包含雙連埤山村與「你」的羈絆。臘冬修繕暫歇,「雙連埤古水圳修復工作假期」咱們明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