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博體驗水下考古新生活「藏水覓趣」特展盛大開幕
(宜蘭大新聞中心/頭城報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及蘭陽博物館等北東南3個大博物館共同合辦的《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今(12)日由縣長林姿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等人於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揭幕開展。
展覽內容包括「海底時空膠囊」、「探索海洋台灣」、「重返水下遺址」、「科技水下考古」、「揭開沉沒的真相」及「永續與推廣」等6個主題,邀請大家到蘭博體驗虛擬實境的水下考古新生活。
「藏水覓趣」取自台語「藏水沫」(意即「潛水」)的諧音,以多媒體科技打造水下沉船情境,營造讓觀眾猶如潛入水下世界的感受,揭開水下考古神秘面紗,也藉此提升水下文化資產的趣味性及可親性,同時在寓教於樂中,宣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需要全民攜手維護的核心理念,進而希望在地民眾能了解先民們胼手胝足的奮鬥歷史。展覽前兩站分別於高雄科工館及馬祖民俗文物館展出,廣受各界歡迎,共吸引近4萬人次參觀。
特別從台中前來參加開幕的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表示,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後,世界各國開始重視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而臺灣於2015年《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後,便開始戮力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本次展覽正是近年臺灣水下考古工作之成果展現。此次宜蘭移展除延續前兩站的多媒體能量,呈現多樣貌的水下文化資產,透過「360度環景攝影紀錄片」、「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體驗遊戲」等先進的多媒體科技,豐富臺灣沉船文史情境;此外,本展覽也融合蘭陽平原水下文化重要資產-「淇武蘭考古遺址」文物展示,包含幾何印紋陶、瑪瑙珠、琉璃管珠、硬陶、瓷片等豐富遺物,不僅呈現多樣化的水下文化資產,也讓更多民眾瞭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重要性,共同守護這片土地獨特的海洋歷史與文化。
陳局長也提到本次在宜蘭展出有其重要意義。首先水下文化資產範疇不限海域,亦涵蓋陸域自然形成水域、類型則包含水域發現之史前意義物件,透過本展除展現水下文化資產類型的多樣性與淇武蘭考古遺址的重要價值外,更期盼民眾能藉由本展體會諸如於河面下及當地多雨等艱難環境,水下考古發掘及出水文物保存的困難度。其次,本展另一亮點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之德氏水牛等珍貴標本,讓大家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觀察罕見的古生物化石,本場移展堪稱巡迴各展中展出文物最具多樣性的一場。
負責總策辦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陳訓祥館長表示,擅長以科學動手做及參與式展覽的科工館,很榮幸有機會能策劃《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為使展覽具在地文化連結性,搭配蘭博館特別挑選淇武蘭考古遺址珍貴的文物,精心規劃高互動體驗的360度環景劇場,透過考古遺址模型光雕投影設施,以有趣的數位科技裝置,還原該處前人生活環境樣貌,展現人類與環境變遷歷程。希望宜蘭鄉親們能把握展覽期間,全家一起來看展。
縣長林姿妙出席開幕式致詞表示,蘭陽博物館是認識宜蘭看見台灣的窗口,本次展覽為蘭博館開館11年來首次以「水下文化資產」為主題策展,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等大館的支持,讓民眾對在地文化及歷史有更深入瞭解,實屬難得;值得一提的是,蘭陽博物館兒童考古探索廳中所展示的淇武蘭考古遺址當時也是從水中發掘,當時的絕大多數的發掘工作都在河道中進行,發掘時的河道水位高度約在海平面上,發掘當下怎麼排除大量的河水、雨水與地下水是最大的困擾,可說是在極度艱辛的環境下而發掘重現的蘭陽平原重要資產,相當歡迎各地民眾安排家族旅遊,將這個具教育性又好玩的展覽納入遊程中。
展場入口處以水下考古員在海中遇見大型水母為意象,設立投影立體裝置藝術,引導觀眾進入水下世界,民眾可以撐著一把水母雨傘,隨著水下考古員的浮空動畫,深入海底寶庫,開始認識臺灣六處列冊沉船:「將軍一號」、廣丙艦、蘇布倫號(S.S. Sobraon)、「綠島一號」、博卡喇汽輪 (S.S. Bokhara)、山藤丸,以及冰河時期的臺灣陸橋動物群、從河道中發掘的淇武蘭遺址等。林姿妙縣長特別指出本展覽可讓民眾了解水下考古的多元面貌,更重要的是,展覽融合蘭陽平原水下文化重要資產-「淇武蘭考古遺址」,透過在地文物的展示,包含幾何印紋陶、瑪瑙珠、琉璃管珠、硬陶、瓷片等豐富遺物,讓民眾更瞭解地方文化及價值。展覽期間採用多項多媒體互動設備,畫面體驗流暢逼真,後續博物館將推出系列教育推廣活動,歡迎民眾前來體會虛擬實境的樂趣。特展展覽至111年3月1日,特展門票僅30元,宜蘭縣學生可免費參觀。蘭陽博物館開放時間:每日9:00~17:00 (每週三休館),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www.ly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