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平原近十年來首見「大濱鷸」數量破百!!

(記者邱玉君/五結報導)二十年前,賞鳥前輩們口中的「姥鷸(大濱鷸)」,在宜蘭是十分普遍的春過境水鳥。二十年後的今天,大濱鷸的全球總數量減少77%,雪崩式下滑,與黑面琵鷺同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EN)等級。雖然大濱鷸不如黑面琵鷺般廣為人知,但處境同樣危急。大濱鷸的全球族群量「崩壞」,主因是「東亞-澳洲遷徙線」的潮間帶泥灘地大量流失,以及部分地區龐大的人為獵捕壓力。除了大濱鷸,許多依賴這條遷徙線的鷸、鴴科水鳥也同樣面臨生存危機,如紅腹濱鷸、紅腰杓鷸(黦鷸)、紅胸濱鷸、翻石鷸,皆亟需關注。

為了保育這群高度依賴「低水位泥灘地」環境的鷸、鴴科鳥類,羅東林區管理處與宜蘭縣生態農業發展協會合作,與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在地養殖戶達成協議,於春過境期間(4/1~4/30)藉由人為控制水位,讓魚塭化身為候鳥能安心吃飯、休息的「大飯廳」。
這個「為春過境候鳥開餐廳」的計畫從去(109)年開始、成果豐碩,今年更擴大行動,共有7位在地養殖戶加入,合作面積從去年2.56公頃增加至7.33公頃,泥灘地增加、餐廳變大了,大濱鷸的數量也跟著創下新高,單日最大量達到139隻,是宜蘭魚塭環境近十年來首見的紀錄!

看到大濱鷸前來自己的魚塭用餐,合作養殖戶亦感到很開心,能幫助到這些遠道而來的過客。宜蘭在地20年資深賞鳥人暨東北區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主持人林哲安也表示:「自2005年就不曾見到魚塭有這麼大量的大濱鷸,真的很感動!希望這會是一個讓大濱鷸逐漸回到過去數量的契機。」

此次棲地營造行動至今已進行約三分之二的時間,除了大濱鷸,紅腹濱鷸、紅胸濱鷸的數量也很精彩,4月最後兩週,彎嘴濱鷸、黑尾鷸等水鳥也將陸續出現,為魚塭帶來不一樣的風貌。期望這群面臨巨大生存危機的水鳥們,能夠在此飽餐一頓、順利回到北國繁衍,明年帶著家人一起再度光臨「大飯廳」!

魚塭位置: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
賞鳥守則:
1.請於馬路邊溪賞,勿走入魚塭堤岸。
2.動作放慢、聲音放輕,勿驚嚇鳥群。
3.遇見地主問聲好,有他們才有鳥可以欣賞。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